近日,秦州区法院七里墩法庭接待了一个特殊的当事人,一位年逾80的老人蹒跚走进法庭,拿着一纸诉状将两个儿子告上法庭,要求承担他的保姆费用。办案法官秉承高度重视老年人维权案的精神,立即电话通知了老人的儿子,让立即应诉妥善处理老人的生活问题。
庭审中法庭了解到老人和妻子婚后共生育四个子女,两儿两女。妻子去世后老人和长子一起生活。对老人的生活子女也做了安排,但由于孩子们都要工作,老人心灵、精神上寂寞,就将儿子告上法庭,要求多陪伴自己。庭审中,法官主持让老人诉说了和妻子含辛茹苦地把四个孩子抚养成人的艰辛,如今迟暮之年的寂寞、苦闷的心情,也让子女们讲了在外打拼,生活的不易。双方通过交流互相体谅到了各自的处境,儿女当庭表态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今后尽量安排时间多陪陪老人;老人也知道了儿女工作生活的艰难,以后尽量不给子女增添不必要的麻烦,最后老人主动要求撤诉。
通过这起案件让我们对社会老年化问题再次引起重视。老年人本身就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老年群体自身的免疫功能也会逐渐下降,生理机能开始退化,由于老年人自身健康状况和社会角色的改变,常容易产生悲观、抑郁、孤独和焦虑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和情绪,而如今的家庭结构模式越来越趋于小型化,子女忙于工作无心照料在家的老人,更别说是精神上的交流。因此,很多老年人精神状态比较差,他们需要社会的关心和理解。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浓重的尊老思想,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龄人口日渐增多,而子女在赡养、关怀老人方面普遍存在着力不从心的情况;加之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逐渐增大形成普遍的物质至上的价值观,导致养老从以往的“用心”逐渐转变为“用钱”模式,传统家庭观念中赡养父母的思想逐渐转变为用物质、金钱供养老人的思想。这种情况的普遍存在使我国传统文化中“孝”的精髓与经济资源挂钩,导致我国五千年的“孝道”文化逐渐歪曲、遭受极大的挑战。我国文化自古推崇孝道,百善孝为先。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发扬光大。老人不但需要物质上的赡养,更需要精神上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