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苑文化 > 法官手记
对年轻人“懒婚”现象的思考
作者:小天水法庭 赵雪  发布时间:2018-10-17 09:27:14 打印 字号: | |

民政部门的最新数据显示,至今为止全国结婚登记对数下降7%,这已经是婚姻登记率连续第4年下降。其中经济发达地区结婚率普遍如果与5年前同期结婚人数的高位相比,2018年已经下降29.54%。与此同时,各地区法院受理的婚姻家庭纠纷案件保持高位运行离婚案件数量逐年增多,占比逐年增大,案件当事人低龄化现象严重,而未通过法院起诉仅在民政部门协议离婚的年轻人比例增加幅度更大,中国离婚走高已是不争的事实。更多地区的平均初婚年龄也在推后,原本,“不爱结婚”只不过是身处大城市的青年男女间的戏谑,或是一种小范围观察得出没有数据支持的结论,现在也有了统计结果的支撑。

《中国青年报》发文指出“稳稳的幸福要等一等”。每个人对婚恋和幸福的理解不同,是“早婚”还是“懒婚”只能是个人选择,任何带有道德指责意味的外界评价都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合理的。不过,结婚人数越来越少,就会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人口问题,乃至伦理问题。

    有很好的职业,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和舒适的生活条件,但不愿意结婚的懒婚族群体,究竟为什么不爱结婚了呢?

很多人谈到这个话题,总觉得年轻人大面积颓丧,甚至更深层次说来是自私,只在乎自己而无法与伴侣和谐相处,甚至丧失了对爱对家庭的渴望。然而,年轻人并没有呈现出大面积的颓丧,该认真生活还是认真生活,也非常渴望爱,只是不那么想结婚、不那么想生孩子而已。

结婚问题涉及到物质文化、社会保障等多方面问题,即使年轻人都很想结婚,也未必就能挽回现在不断下降的结婚率和人口出生率。在婚恋观念之外,还有很多现实问题干扰年轻人对终身大事的选择。

首先是观念更新问题。老一辈人对婚姻有根深蒂固的看法,认为婚姻是必须稳定、传统的,认为如果结婚便得在一起一辈子,至于两人是否真的合适,那也是“试试看”的事情,结婚为的是踏实过日子。这种“稳定”不仅体现在婚姻上,对待职业而言,他们也是“稳定”至上,认为只有国企、公务员等有“编制”的工作才为工作,而其它 “不稳定”的工作,只是为他人打工而非工作。但是如今的年轻人早就脱离了所谓“稳定”的思维屏障,关注自我和内心需求成为新一代人的精神标志,多数年轻人不认为离婚是羞于见人的经历,倘若出现不满意的状况,往往也是一言不合就分手。在这种相对个性和自我化的思维中,传统婚姻的稳固性与合理性就会受到质疑——既然婚姻未必给个人带来幸福,那么为什么还一定要结婚?

其次是生存压力问题。不可否认,一部分漂泊在大城市的年轻人面对的是触摸不到的房价,捉襟见肘的工资,收入和购房的现实问题都会推迟他们的结婚年龄,但同时,大城市的年轻人有更多的机遇,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回到家乡的人来说也许三十岁即不再是年轻人,他们的生活在成本较低的城市基本趋于稳定,趋于与上一辈同化;而在奋斗忙碌的大城市,三十岁,正值青春,没有家乡父母为其铺垫的关系圈,没有熟人社会的支撑,没有可以为结婚准备一步到位的能力,年轻人为高位房价奋斗的旅途才刚开始。所谓的“年轻人懒婚”在这个意义上,其实是他们不愿意面对现实苦恼,反而用表面上的冷淡来处理。没有人不渴望幸福的生活,只是有时现实让人不得不转变“思想”,换一个态度来面对生活。

还有一点不可忽视,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尤其是女性的经济独立,他们不必再通过婚姻来完成所谓的“成熟”。如今女性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越来越高,她们也没必要成为男性的附庸。正是由于越来越多的女性有了这些实力,并在观念上愈发成熟,这也导致了所谓的“懒婚”现象。

不结婚、或者不着急结婚的年轻人,未必是因为排斥婚姻,更不是因为不相信爱情,只是因为有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婚姻关系本身能提供的,终究只是一种形式层面的稳定庇护,而最终实现幸福快乐的,是心灵相通的伴侣与真实的自我实现。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婚姻伦理观念,我们没必要对各种新的观念大惊小怪。真正“稳稳的幸福”,不是靠舆论、评论、流言蜚语、父母之命等引导、逼迫出来的,它的基础,是个人清醒的自我认知。等认识到最真实的自己,到那时候,才收得到最笃定的“心动的信号”。

责任编辑:秦州法院